2007年6月26日 星期二

訪問的第三站---馬來亞 MALAYA



訪問的第三站---馬來亞 MALAYA
我們在七月廿三日下午從曼谷飛臨馬來亞的首都吉隆坡﹐但馬佛總會在檳榔嶼(簡稱檳城)。我們還得坐火車去﹐才能展開活動。入境手續簡便﹐佛總已派弘法主任隆根法師先一日抵此接我們﹐他住在觀音寺﹐與振敏﹑金明﹑金星諸法師到機場來迎接。
隆師是三年前從臺灣去的﹐現在馬來亞佛教會擔任弘法主任兼雪蘭峨州分會主席﹐還主編無盡燈雙月刊。吉隆坡是屬於雪蘭峨州的﹐因此在吉隆坡他也是主人。會址即在觀音寺。過去樹刊作者融熙法師抵馬弘法﹐就駐錫於此﹐也圓寂於此。觀音亭(即寺)住持振敏法師忙著接待我們﹐金星﹑金明兩位法師是從馬六甲趕來歡迎我們的﹐還有一位伯圓法師﹐是湖濱精舍主人﹐他是一位擅長書法的法師。
馬佛總為我們按排的日程是從檳城開始﹐作為期三天的訪問﹐然後經太平至怡保兩天﹐再來吉隆坡正式訪問二日﹐由吉轉往馬六甲兩天﹑麻坡一天﹐然後至星加坡﹐在馬逗留約十天。
馬國現在改稱馬來西亞﹐我們去的時候為馬來亞。它是一個回教國家﹐因為馬來亞族的人民幾乎百分之百是信回教的﹐但馬來亞聯邦是由三大民族組成﹐全國人口中以馬來族佔55%﹐而我中華僑胞在這裏稱華人即華族﹐佔40%﹐此外還有少數印族(即印度人)佔5%。馬來族全信回教﹑華族多信佛教。
我們由隆根法師陪同搭乘至檳榔嶼的夜快臥車﹐一節車廂裏有上下二十幾個臥舖﹐空位頗多﹐我們全定的下舖﹐毋須爬上落下。床上雪白的被單枕褥窗簾等一應俱全﹐一夜好睡﹐不覺身在車上。天明醒來時已抵達終點站北海-----檳城的對岸。從星加坡或泰國來的火車也都以北海為終點站。我們在這裏坐大渡輪過海﹐約五十分鐘﹐沐照在晨曦海風裏﹐在一個爽朗的天氣中﹐我們來到了檳城。
一﹑東方的花園-------檳城 PENANG
當渡輪接近碼頭時﹐遠遠的已望見一群歡迎的人﹐揮動著五色的教旗﹐船一靠岸﹐馬佛會長竺摩大法師及諸山長老﹐首先上船迎迓﹐彼此合掌問訊後﹐再一同登陸與廣大的歡迎群﹑佛門緇素四眾介紹見面。當竺摩法師很幽默地為本團介紹一位排在歡迎行列中的熟人------從臺灣來這裏講經的演培法師時﹐彼此不禁哈哈大笑。
在歡迎的人潮中﹐我拜識了為樹刊代理流通已十餘年的妙香林廣餘法師﹐我們雖然初次見面﹐十年神交受益很多。其餘如廣義﹑明德﹑龍輝﹑慧僧﹑如儉﹑和豐﹑遠明等諸法師﹐居士們有梁圭堂﹑林忠億﹑黃松坡﹑陳少英等﹐還率領了菩提中小學的師生列隊歡迎﹐一一獻花後﹐我們的頸項間又被套滿了鮮花﹐照相﹑寒喧﹐然後被擁上了汽車﹐幾十輛車子在市區繞了一圈﹐便直駛香嚴寺我們下榻的地方。
檳城馬路除了商業區外,當汽車駛入住宅區時﹐沿路的街樹﹐幾乎縱橫接連著﹐汽車好像在樹洞裏如穿梭般疾駛而過﹐微風吹進車子裏﹐並不感覺是在中伏的季節。我們在出國前﹐許多人都為我們此去正值盛夏而耽心﹐認為在這個季節旅行是不太適宜的﹐那裏知道星馬地區最熱的時候是在二三月間﹐泰國則在五月﹐一路上除了印度正在最熱的季節外﹐其他各國都已進入雨季﹐暑氣每被一夜陣雨掃走﹐白天如不在太陽下行走﹐便不會太熱。像我們雖然整天坐著車子在外訪問﹐汽車駛在樹蔭之下﹐輕吻著陣陣涼風﹐該多麼舒暢呀﹗汽車在平坦的柏油路上駛過﹐沒有一點塵沙揚起﹐因為兩旁全是軋平的草地﹐莫怪這個美麗的島嶼﹐被譽為“東方的花園”。
我們住在一座新建未久的香嚴寺﹐後進樓上前後三間寮房﹐分住我們緇素六人﹐主人龍輝法師殷勤接待﹐盛情可感﹗
我們首先拜會了佛教會長竺公長老﹐他的精舍竺園﹐就在菩提中學的附近﹐他老日常步行到校上課﹐畢竟師為當代有名的書畫家。無論書法或作畫﹐他揮筆灑脫而出俗﹐此與眾不同者。我和師通信十餘年﹐仰慕已久﹐至今始因緣成熟﹐拜見了廬山真相﹐深感不虛此行。當菩提樹創刊時﹐就蒙師賜繪“菩提有樹覺有情”一幅作封面﹐他老給我們的鼓舞至今難忘﹗師宏法足跡遠至美洲﹑遍及亞東﹐法緣極盛﹗師駐錫檳城已近十年﹐首任馬來亞佛教會長﹐精神領導全馬佛教﹐克己度眾﹐弘法利生﹐不遺餘力。著作有維摩詰﹑地藏﹑金剛﹑普賢行願等諸經之講話﹐又創刊無盡燈雜誌﹐度眾無量﹐堪為我國當代佛教領袖太虛大師門下的一員法將。
極樂古剎
極樂寺建立於1891年﹐距我們訪問當時已有七十餘年的歷史﹐這是由一位閩南籍高僧妙蓮和尚來此開山﹐為首任住持。寺建於亞逸依淡路鶴山上﹐下臨黑水洞﹐由山腳登山﹐沿途有石階數百級﹐上有天篷﹐兩旁皆為賣紀念品及飲食雜物的攤販﹐成為一條極長走廊﹐遊客一路登山免受日曬雨淋。
寺分三進﹐院址寬闊﹐經第一進入大士殿後﹐即可看見放生池﹐池中養有烏龜數十只﹐旁邊則為魚池﹐水清見底﹐遊魚可數。其中噴水亭周圍花卉﹐芳馥爭妍﹐而樹木成行﹐秀麗幽勝﹐猶如人間仙景﹐美不勝收。
從下拾級而上﹐至解脫門時﹐可望見左邊的四天王殿﹐四大天王分立兩旁﹐高約丈餘。再進去便是大雄寶殿﹐中間佛像莊嚴﹐兩旁塑的十八尊阿羅漢像﹐栩栩如生。寺旁左邊﹐有座圓形的七級浮圖萬佛寶塔﹐高入雲霄﹐巍峨壯觀﹐塔有梯階可以攀登而上﹐心中煩惱﹐頓可消滅。塔下周圍仿菩提伽耶﹐每邊均塑有佛像﹐全寺建築金碧輝煌﹐為馬來亞唯一著名之古剎
本團前去參觀訪問時﹐據說承其邀宴赴齋。方丈志昆長老正在病中﹐由監院真果法師備齋招待。我們團長與方丈同為圓瑛老法師門下﹐由於同門關係﹐數年後白老來此接任住持﹐並派覺斌法師為監院﹐代理寺務﹐且在此開戒度僧。
升旗山離地二千七百呎
檳城的升旗山在島的中部﹐海拔二千七百多英尺﹐風景如畫﹐是全島的名勝遊覽區﹐也是盛夏避暑的好去處。
我們由廣義法師等陪同乘電纜車登山﹐路軌約長一里許﹐全程分二段﹐車抵半山腰設站換車後再上﹐約過十分鐘後離地面已有一千五百多呎﹐纜車便穿過一長約四丈的山洞﹐一時空氣頓冷﹐加上山水淋漓﹐使人更覺清涼﹗出洞不久便抵達終點站﹐一上一下共須時約廿六分鐘﹐當車徐徐上升時﹐飄飄蕩蕩有若騰雲駕霧﹐車外風景秀麗﹐使人如置身畫中。到站後﹐見廣餘法師已先在此迎候﹐換乘一旅行車﹐通過山上的一小段柏油路﹐便到抵達山巔的一方平地﹐有美麗的住宅別墅﹐還有警局﹑郵局﹑藥房﹑旅館﹑酒吧等﹐食宿均無問題。
山上氣溫約華氏六七十度﹐清風徐來﹐別饒風味﹔再登最高峰﹐觀白雲與海鷗齊飛﹐其樂融融﹐非拙筆能形容者。
我們到馬華公會蘇會長令兄之別墅去小息時﹐卻巧邂逅新嘉坡佛教會副主席宏船上人亦正在此避暑﹐經廣師一一介紹﹐與一行合影留念。我們在山上兜了一圈﹐就再乘電纜車下山。
佛教會歡迎茶會
下山後我們就到菩提學院﹐馬佛會借此為我們舉行歡迎茶會﹐檳城各寺院及佛教團體多派代表出席﹐首由會長竺摩法師致歡迎詞﹐繼請本團白聖長老及每一位團員相繼作簡短演說﹐輪到筆者時﹐我把星馬與臺灣的菩提事業﹐都歸功於菩提老人----慈航法師﹔由於他老人家的鼓勵﹐星馬有了菩提學校﹐臺灣就有了菩提樹﹐兩地的教育文化原是同根茁長﹐願在座大德協力栽培菩提事業﹐以紀念曾在星馬臺灣兩地大轉法輪的慈航菩薩。最後由星檳日報的陳主筆代表致謝﹐雙方互贈錦旗以留紀念後散會。
菩提中學
菩提中學與菩提學院連接在一處﹐前者由傅晴曦擔任校長﹔後者小學部由陳少英師姐擔任校長﹐這本是從佛教立場設立的一所社會學校。也是在中學前先成立的學校。遠自1933年﹐有一位芳蓮比丘尼師﹐首先創立了菩提學院﹐就有辦學育材的願心﹐將住眾分成修持與研究兩部分﹐已具有學校的雛型﹔至1941年得慈航法師﹑陳寬宗﹑王弘法(即弄書居士)等相助﹐為了推動社會教育﹑輔助社會失學兒童而創辦了義學﹐其間幾經辛勞﹐至1945年才組成校董會﹐將義學正式註冊為菩提小學。但諸居士並不以此為足﹐適法舫法師於1950年應聘赴錫蘭大學教授中國佛學﹐經檳城弘化﹐鼓勵諸居士再辦中學﹐1953年該院護法胡文虎居士赴仰光經檳﹐又鼓勵增辦中學﹐還慷慨獨資捐建中學部課室六間﹐董事會因而踴躍籌足餘款﹐並向當地教育局申請註冊﹐次年批准﹐興辦中學的理想﹐遂告實現。
但中小學經合併後校舍仍不敷應用﹐適1956年為佛教紀元2500年﹐全馬各州寺院代表數十人聯袂蒞檳﹐與竺摩法師商組馬來亞佛教會﹐廣餘法師與王弘法﹑陳心平﹑吳寬定﹑陳慈華等居士﹐乘此機緣發起開會歡迎﹐得諸山緇素協助籌得善款數萬元﹐為紀念佛誕﹐購一地皮獻給菩校建築中學之用。復經董事會諸公苦心擘劃﹐胡文虎夫人的慨助巨款馬幣七萬元建一大禮堂﹐始有今日莊嚴堂皇之新型建築。終於在1961年三月一日舉行落成典禮焉。
該校前任校長王弄書居士對該校貢獻最大﹐功成告退﹐被聘為名譽校長。前歲曾來臺灣﹐不幸於1963年病逝香港﹔現任校長傅晴曦女士﹐即王居士來臺時聘請前往接長該校的。
菩校校舍設計新穎﹑環境幽靜﹔大禮堂內可容千人。講堂上一尊緬甸玉佛像莊嚴無比﹐令人肅然起敬﹗前樓三層﹐下為辦公室﹐中闢理化生物兩室﹐上層為圖書館﹐禮堂側進兩樓對峙者為二十間之教室。右旁另有兩層餐廳一所。運動設施有藍球﹑羽球場各一。該校已於1958年起招收高中商科﹐後又增辦高中普通科﹐初中學生逾一千名﹐教職員約四十人﹐已是一所完全中學。
該校因係佛教創辦﹐對學生品德之陶冶﹐多以佛陀之教化為依據而施行﹐即以佛典內涵作為學生做人的準繩。其訓導目標有﹕慈悲﹑精進﹑忍辱﹑禮讓﹑信義﹑整潔﹑謹慎﹑恆毅等條。課室內均懸有教主釋迦牟尼佛像﹐走廊中也到處可以見到佛陀生活之壁畫。學術競賽中亦列有佛學論文為其項目﹐藉此鼓勵學生向佛之志。第三天上午我們曾被邀請再度到校﹐向全體學生講演佛學﹐共結法緣。
講演佛法
我們在檳城期間﹐佛教會為我們安排了二次對信眾的公開講演佛法。第一次是廿六日下午八時起在佛學院﹑由白老法師和賢頓法師﹑劉梅生居士三人主講﹐淨心法師為白老譯閩南語﹐賢師和劉居士均直接用閩南語講﹐因為檳城華人原籍多數是閩南人。聽眾約五百人。
檳城佛學院的院址在市郊﹐房舍非常寬敞﹐美國和尚蘇曼伽羅法師來檳時就駐錫於此﹐也在此圓寂﹔筆者與蘇師心交已久﹐可惜到他圓寂﹐終沒有一面之緣。曾聯繫駐臺美國新聞處出面邀請他來臺弘法﹐亦因緣未成熟而無果。華僧駐錫該院的有海智法師等數人﹐名雖稱佛學院而無學生﹐實際上主權均操在俗人之董事會﹐負責處理其行政及一切財務的收支。院前有花塔一座﹐佛像在大殿中央﹐釋迦教主和西方三聖背面而立﹐繞起佛來最為理想﹐佛像由瑞士白石雕刻﹐非常莊嚴。還有一間很大的藏經樓﹐中西文大藏經俱全﹐院中備有寮房供閱藏者住宿﹐講堂也可容納約六百人﹐這樣硬體設施完備的場所﹐如果交給出家僧來辦名實相符的佛學院﹐確是最理想的學府。蘇師圓寂後﹐他所引進的英語係統佛教青年群﹐已乏人領導而解體。但事隔至今已將四十年﹐可能一切已經改觀﹐這是筆者所衷心希望的﹗
我們第二次的公開講演改在市區客屬公會﹐那是一個商業中心﹐聽眾更顯得擁擠。這次由團長白老﹑星師和筆者三人講﹐我提出了“如何解脫煩惱”為題﹐約作一小時的講演﹐請菩小陳校長譯閩南語。
蛇廟
聞名已久的蛇廟﹐我們到檳城的第三天﹐終於與群蛇見面了。
我們節目單上的福興宮就是蛇廟﹐又名青龍廟﹐凡是到檳城來的遊客﹐除了膽小朋友以外﹐無不來此一探真相﹐才滿意地相信是真非假﹔否則莫不以懷疑的態度﹐不信蛇廟的蛇不咬人。
蛇廟位於檳城東南面的芷加蘭山阜上﹐距市區約九哩﹐因山中多青蛇﹐據說噬人立斃﹐後有一僧﹐經過該地為蛇說法﹐他又發起在此建一廟宇﹐以便清毒蛇而去害﹐果然廟建成後﹐山上毒蛇即告他去﹐惟廟宇內一時青蛇麇集﹐楹棟和小樹上﹑神龕和燭臺上盡是青蛇﹐有三角形的﹑扁喙的﹑方頭的﹐長約兩三尺﹐飼以雞蛋而不傷人。
據說每逢正月初六﹑六月初六及十一月初六祖師誕辰﹐青蛇出沒特多﹐但來去無蹤﹐可見任何眾生皆有佛性﹐經過高僧感化的青蛇﹐便不再害人了。
起初我還懷著恐懼的心情﹐走進蛇廟時連走路也腳下照顧﹐怕不小心一腳踏在蛇身上﹐不被牠噬上一口才怪﹗但幸好地上沒有長蟲﹐但見神桌上﹑燭臺上﹑院子裏的樹枝上和花盆裏﹐牠們都盤著身子悠然躺在那裏休息﹐連動也不動一下﹐我懷疑是假蛇﹐鼓著勇氣用手指去撥一下蛇尾﹐牠便開始蠕動﹐以證明牠不是假的。另外有一間房中﹐還盤著一條約碗口那麼粗的大蟒蛇﹐滿地的雞蛋殼﹐都是遊客們的施捨。賢頓法師手上捉持著一條蛇﹐要我替他與蛇合影﹐我也如法泡制地也請人為我照了一張。不知那一生曾與這條青蛇有緣﹐不遠千里而來共照相﹖
蛇廟的住持是一位穿著短衫的出家人﹐據說星馬兩地有許多廟是可以投標的﹐我不懂其怎麼標法﹐這位蛇廟的住持就身兼三個廟的住持。收入相當可觀。如果有人要開廟店﹐不妨請去星馬投資標他一個﹐穩可坐收其利﹐等你不想幹時還可以標出去﹐試問佛法又怎能不衰敗呢﹗
妙香林招待記者會
我們抵檳之第三日﹐假妙香林招待當地各報記者﹐寺主廣餘法師為我們安排了茶點﹐請我們團長報告訪問泰印的觀感。會後寺主又請我們和記者們吃齋﹐齋罷寺主還送每個人一支派克名筆﹐盛情隆意﹐受之有愧﹐卻又不恭。
妙香林在升旗山的左側﹐電纜車下山時可以望見該林新建的的蓮生塔﹐這是廣法師為紀念該寺開山會泉蓮生大師而建的。妙香林建立於1941年﹐由閩南佛教大德會泉上人於七七事變後來星馬弘法﹐見檳城山水秀麗﹐乃建寺於此﹐翌年師忽捨報西歸﹐荼毘後獲舍利數十顆﹐時轉蓬長老蒞該林修密法﹐見會公舍利晶瑩光潔﹐乃發起建舍利塔﹐廣餘法師於50年任監院以來﹐苦心經營﹐遂先後完成地藏殿及蓮生塔焉。我們在檳城﹐先後曾參觀了佛學書局﹑光華﹑星檳兩家日報﹐訪問華嚴寺﹑法華岩﹑洪福寺﹑香山寺﹑觀音寺﹐還有泰國的臥佛寺﹑錫蘭和緬甸佛寺等﹐
並應各寺聯合公宴。臨行時筆者承竺摩法師惠贈書畫各一幅﹐至為珍貴。
經太平抵怡保
我們在七月廿七日離檳前往怡保﹐上午七時出發﹐馬佛會派弘法組主任隆根法師陪我們同行。一行七人僱兩輛小汽車﹐於中午抵達太平埠。事前約好要訪太平佛教會並在該會午餐﹐會長林振德居士是廣東人﹐會址是新購的一座現成洋房﹐室內僅供一尊佛像﹐其餘的法物可能尚未搬入﹐他們多是英語係統的華人﹐飯後陪我們去動物園等處參觀後﹐就此告別﹐駛往怡保。 
馬國的公路雖是雙線﹐路中凸起﹐兩邊路很寬﹐車靠左行﹐直馳無阻﹐車行速而安全。如要超車﹐只要按一下喇叭﹐便可以從右邊超過。車道兩旁都是橡膠園﹐這是馬來亞最大的資源。當我們即將抵達時﹐怡保市內的緇素教友﹐已在市郊的霹靂洞迎候﹐三寶洞住持宗鑑法師和霹靂洞主人仙如大德﹐他們在洞內安排了熱烈的茶會歡迎本團。這個天然的洞府很大﹐我們下了車便被接入洞內先禮佛﹐一尊丈六金身的佛像﹐塑在洞內﹐這裏便是大殿。經介紹後﹐東蓮小築的勝進長老﹐亦已率諸信眾在此迎候矣。歡迎會上﹐勝老﹑白老先後致詞。洞內壁上名人題字作畫者多。洞主仙如居士要求白老也賜墨寶﹐白老慨允﹐即席提起左筆﹐一揮而就。茶會後再至離此不遠的三寶洞﹐宗鑑法師已準備了豐盛素齋數十席大開歡宴。宗師的師父清心老和尚圓寂未久﹐我們一行都到其靈堂拈香誦經致祭。宴畢離此﹐有數十輛汽車同行﹐堂堂開入怡保市區﹐一時交通為之阻塞﹐繞市一週後再駛入東蓮小築。 
   小築不小·勝老未老
筆者與勝進長老亦神交已久﹐在我的想像中﹐他老住持的東蓮小築﹐顧名思義大概很小﹐但當我們來到一看﹐才知道小築不小﹕大殿﹑寮房﹑齋堂﹐還有新建的即將完成的講堂和藏經樓等﹐足見長老非常謙虛。我笑著對勝老說﹕『小築不小﹐勝老未老。』因為他老雖然上了幾歲年紀﹐但他老的思想和精神﹐都不像一個老年人。我們一進門﹐就聽到從講堂裏播送出來的佛化歌曲唱片﹕“苦海中-----一片茫茫-----”星雲法師聽到他編的“西方”一曲﹐在當時臺灣佛教界非常流行﹐今巳飄洋過海來到南洋﹐立時精神一爽﹐頓忘了旅途的勞頓。連我聽了也好像來到了宜蘭。勝老講起話來﹐聲若洪鐘﹐像年輕人一樣有精神﹗他這一套電化宏法工具﹐並不是一般老法師所提倡的﹐所以我說他老未老者﹐星師首先表示同意我的說法。勝老卻只是含笑不語﹐也許心底已經默許了罷﹗
我們到了小築﹐立刻參加茶話歡迎會﹐勝老先為我們逐一介識當地的護法居士﹐因為長途旅行疲勞﹐就分別入浴後休息一下﹐晚間將講演佛法。
講演的地點在市區的胡重益紀念堂﹐由白老主講﹑宗鑑法師譯廣東語﹑邱心海居士譯英語﹐聽眾多數是廣東籍﹐間有部分是南傳佛教的比丘和信眾。
次日勝老請了怡保市的知名人士和佛教信徒約四百多人﹐於上午十時來小築參加一個盛大的歡迎會﹐請我們四位法師和二位居士輪流講些佛法﹐當輪到筆者時﹐時鐘已經指過了十二時﹐我看聽眾坐的太久有點疲倦﹐堅辭未獲允許只好走上講臺﹐首先聲明只講十分鐘以安人心﹐我很迅速地把“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道理發揮了幾句﹐我的結論是『眾生與佛差在迷悟一念之間﹐而一念不出十個法界﹐其中念“佛”是十法界中至高無上的一個法界﹐萬法唯心﹐念眾生則迷﹑念佛即悟﹐所以念佛法門是成佛唯一捷徑。』講完時恰好十分鐘。那裏知道我下臺後還有好幾位地方首長民意代表人士繼續發表高論﹐直到下午一點多才散會﹐接著宴會開始﹐席開數十桌素齋﹐足見勝老平日廣度有緣﹐地方人士對老人的尊敬護持﹐從這一場“食”的佛事便可看出了。
避暑勝地------金馬崙
金馬崙是在高山上的一個小都市﹐比檳城的升旗山更高﹐氣溫很低﹐是一個避暑的好去處。
我們由宗鑑法師及羅等尊﹑蘇等慈﹑戴遍德諸居士陪同乘小汽車登山﹑此山海拔四千呎以上﹐抵三寶寺時天色近暗﹐且下點毛毛雨﹐氣候更覺寒冷。
聞名京滬一帶的無錫尢惜陰居士﹐晚年出家﹐隱居於此山﹐圓寂於三寶寺。師在1932年六十歲重臨星洲時﹐依德玉和尚剃度出家﹐始易法名演本。隨師到緬甸仰光受戒﹐再去印度朝禮八大聖跡﹐然後回星馬宏揚佛法﹐後到金馬崙三寶寺﹐效印祖專以文字書簡為信眾開示法要﹐遠近皈依者甚眾。1955年建立法輪圖書館於三寶寺側﹐為全馬唯一之佛教圖書館﹐館內除大藏經外﹐更蒐集海內外佛儒名著﹐其中珍本尤多。師一生致力於佛儒文化工作的宣揚﹐於1957年八五高齡時西歸。
菩提樹創刊時﹐演公還來信祝賀﹐並每年訂閱五份﹐可見師對佛教文化事業的重視﹐此行我們來晚了六年﹐無緣親聆師之教益﹐只瞻禮了演公的舍利。
山上天雨更覺陰冷﹐我們洗了個熱水浴後即睡﹐翌晨早起﹐沒有熱水﹐洗臉時其寒冷不下於大陸上冰天雪地的季節﹐但早粥過後便漸回暖﹐下得山來回到夏季﹐天也放晴了。
馬來亞的首都-----吉隆坡 KUALA LUMPUR
七月二十九日抵吉隆坡我們一行住在伯圓法師新建的的湖濱精舍。
吉市佛教緇素假中華大會堂先舉行歡迎大會﹐由雪蘭峨州佛教分會主席隆根法師主持﹐伯圓﹑振敏﹑鏡盦等法師副之。大會上白聖長老報告此行目的及經過﹐筆者則報告臺灣佛教居士界動態﹔會後主人設素筵數十席為一行接風。
在講演開始前﹐筆者在會場中認識了一位鄉音很重的老法師﹐原來正是蘇州同鄉﹐法號上盛下凱﹐也是樹刊的讀者﹔說起此老﹐還與鼎鼎大名的印順導師﹐同為清念上人的門下﹐我與他一見如故﹐他從布包中拿出一個紅包﹐上面早已寫好了一排名字﹐連他老在內﹐說要樂捐菩提醫院托我代轉。他又熱誠地拉著我介紹熟人﹐還堅持要當地幾位法師在大會上發動捐建菩提醫院病房﹐我便輕輕的告訴他﹕本團此行是來訪問﹑團中規定不可隨意化緣﹐他老的好意只有心領﹐事後再請他鼎力相助吧。正好此時我座位的後面有一位譚老太太﹐他也是清念上人的皈依弟子﹐法名印悟﹐已八一高齡﹐因一生未婚是一位老小姐﹐年輕時擅於經商頗有積蓄﹐學佛後很肯發心隨喜布施。盛老見到了她便不肯放棄機會﹐力勸其捐建佛教醫院﹐老太太也認識字﹐盛老立時從包中翻出一本125期的樹刊﹐把周宣德居士為菩院呼籲的文字要她細讀﹐希望她發心捐建一間病房﹐果然這位老太太被說動了心﹐等到散會的時後﹐她告訴盛老要樂助馬幣一千元﹐為了紀念她的皈依師建“清念上人室”一間﹐因為我們於次日即要離此﹐當晚這位老菩薩就把現金千元﹐親自送到湖濱精舍面交筆者﹐真是難得。
馬六甲古城 MALACCA
三十一日抵馬六甲﹐佛教分會主席金明﹑金星兩位法師率領了二十多輛汽車﹐數十位善信﹐迎候於五里外的市郊﹑由香林學校的學童向我們獻花後﹐單本團六人就分乘六輛當地信眾的自備汽車進入市區﹐還在鬧市兜了一個圈子﹐由於馬六甲市區路窄﹑車行緩慢﹐我們坐在車中汗流浹背﹐頗不好受﹐他們的用意固好﹐盛意也可感﹐目的是因為要公開講佛法﹐旨在宣傳﹔好像馬戲團遊街號召觀眾一般﹐可委屈了遠來的賓客﹐好不容易才熬過這一關﹐到了目的地青雲亭﹐禮佛上香﹐還高唱香讚﹐唱畢於大殿前照相留念﹐在火傘般的陽光高照下﹐一張又一張地﹐又熬過了一關﹐終算畢業了﹔好得佛教會就在對門﹐滿以為可以脫去上裝休息一下了﹐那知還有第三關----茶點歡迎會﹐只好再乖乖坐下來﹐參加的人士﹐有地方士紳﹑社會青年﹑學校學生﹑濟濟一堂﹐約一小時﹐三關已過才透了一口氣﹐接著午齋﹐飯後我們一行被分配在四個房間休息。晚間有盛宴﹐我們六人﹐每席分配一人﹐賓主可以盡情分享談話的機會﹐我們從他們口中﹐分別瞭解許多當地的風物人情。金明金星兩位法師不但辯才好﹐辦事也非常能幹﹐教化的方法也頗特別﹐因此不但接引中老年的信眾入佛﹑青年教友也不少。
馬六甲是一個古都﹐青雲亭中供的主尊是觀音菩薩﹐是馬來半島最古老的一座寺廟。八月一日上午我們去拜會州長﹐承以茶點款待﹐我們送他一面錦旗﹐他回贈一面錦扇。據說州長的權力比東姑總理還大﹐這我就弄不清了。我笑問隆根法師﹕您是雪蘭峨州的佛教會主席﹐是否也比馬佛總會主席權大呢﹖師聳了聳肩表示也弄不清楚。他們說﹐馬來亞各州還有一些土皇帝﹐只享福不問事﹐絲毫權力也沒有。
我們又去參觀馬六甲古城﹑三保井等古跡﹐據史載馬六甲於十五世紀初葉即開始與我國發生密切的接觸﹐明史中記載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遣使伊慶至馬六甲﹐賜絲錦緞諸物﹐那時馬六甲還是暹羅的屬國﹐巴里蘇剌王大悅﹐即於1405年遣使至中國回拜﹐備受贊譽﹐被封為馬六甲王﹐賜誥印﹑綵幣﹑襲衣﹑黃蓋。
1407年巴里蘇剌復遣使至我國﹐我國亦於1408年派鄭和(又名三保公)出使馬六甲﹐鄭和為明朝太監﹐由於鄭和的使馬﹐巴里蘇剌王即於1411年率其妻子陪臣等四百五十人到中原﹐下榻於會同館﹐入朝奉天殿﹐帝大擺酒席歡宴之﹐特賜王玉帶儀仗鞍馬﹐黃金百兩﹑白金五百兩﹑鈔十萬貫﹐歸途時禮官復賜宴於龍江驛與龍澤驛。
三保井又稱三寶井﹐馬來名為Perigi Raja意為王井﹐為鄭和所開濬﹐以備隨從汲水之用﹐井水極清洌﹐於今仍然。
一日下午又參觀佛教會辦的香林小學﹐白老﹑星雲﹑劉梅生三人都為小朋友們講話﹐鼓勵他們用功求學。大家就在學校中用了晚餐﹐飯後再到青雲亭對眾公開講佛法﹐白老﹑星雲﹐淨心三人都講了一小時﹐聽眾雖然很多﹐但大殿外川流不息的流動眾﹐人多聲雜﹐秩序混亂﹐影響裏面要聽佛法的信眾﹐效果不佳﹐所以講演佛法﹐選擇適當場所是很重要的。
麻坡的對臺戲
八月二日到麻坡﹐(小注﹕麻字應有草字頭)這裏離星加坡已不遠﹐一行住在淨業寺﹐有趙忍庵居士﹐東北人﹐他從吉隆坡一直用自己的車﹐送我們來到此地。他介紹當地的幾位居士要求皈依三寶﹐就在歡迎會後﹐請諸位法師升座宣說三皈﹐一時梵音聲起﹐法師們在佛前為諸弟子證明﹐作佛弟子。
是晚借市區藍球場由白老﹑星雲﹑淨心等法師講演佛法﹐筆者因感身體不適﹐就在淨業寺先行就寢。次日聽他們說聽眾約二千餘人﹐但另一處基督教會也是從臺灣來了布教團﹐同日同時展開布教大會﹐聽者卻祇有十餘人。他們要與佛教唱對臺戲是自不量力﹐也許是巧合吧﹗不過他們是長期作戰﹐要講一週﹐我們卻只有一天﹐最後勝利恐怕還是他們了。
聽說這天也恰巧是回教教主的聖誕﹐馬路上一早開始就有一隊隊的男女青年﹐高唱著聖歌前往教堂﹐每個人都穿上色澤美麗的新衣新帽﹐連踏三輪車者也穿得漂漂亮亮的﹐我們坐在車子裏在他們長長的隊伍旁緩馳過去﹐彼此舉手微笑﹐互打招呼﹐顯得一片歡樂﹑和諧﹐象徵著佛回同一家﹐四海皆兄弟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