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訪問的 第一站 泰國 Thailand
我們在民國五十二年1963六月二十六日﹐踏上空中的旅途﹐首站來到泰國的首都-----曼谷的廊曼機場﹑因為泰國是佛教國家﹐如果飛機上的乘客是出家的僧伽﹐為了對三寶的尊重﹐應禮讓僧眾先行下機﹐我們叨光首先魚貫而下飛機。筆者這一次是舊地重遊﹐一下飛機﹐見到的歡迎者好多是熟面孔﹐所不同的是機場上排列著三百多位黃衣比丘﹐是前所未見的﹐據說這種場面﹐泰國佛教界歡迎國際佛教友人﹐尚屬首次﹐真是空前之舉。據華僑告訴我們說﹕本來他們準備有五百比丘到機場歡迎的﹐因為機場離市區遠﹐一時租不到這麼多交通車﹐臨時減少了二百人。而這麼多比丘都是佛教大學的學僧。同時法宗派和大宗派的僧王﹐華僧尊長﹑越南高僧﹐泰國宗教廳廳長等都親自來歡迎我們。這種空前熱烈的場面﹐我們有點意外﹐更覺得受寵若驚﹗此外﹑我駐泰大使杭立武先生率領著大使館官員及十五個華僑佛教社社長和代表等都在場歡迎。下機後由僧王陪同本團團長率領著我們通過三百比丘的隊伍﹐像檢閱式的巡禮後﹐我們即登上專車到貴賓室﹐接受中泰兩國佛教界的獻花禮﹐我們四位法師都依照泰僧戒律不著香花蔓﹐所以只接受而不套掛在頸上﹐居士因劉梅生還在菲島遲遲未到﹐名單上還有許君武因事不及參加﹐只有筆者一人﹐他們把三圈花串﹐都套在我脖子上要我代為接受﹐我頸項上掛滿了花﹐幾乎遮了我的視線﹐幸虧我沒有花粉過敏。
本團此行首訪泰國﹐是由筆者與中華佛學研究社聯絡的﹐該社社長陳克文居士﹑監事長陳慕禪居士﹑總幹事楊乘光聽說本團要去訪問﹐立刻邀集十五個華僑佛社負責人商議﹐並組成一“歡迎中華民國佛教訪問團籌備委員會”並分配職務如後﹕主任委員----中華佛學研究社﹑財政--大光佛教社﹑文書----義和念佛敬德社﹑總務----蓮華佛教社﹑稽核----龍華佛教社﹑其餘十個佛社為委員如﹕光華﹑明蓮﹑保宮亭﹑萬金福壽壇﹑蓮邦念佛﹑普覺﹑淨復﹑萬華﹑瑤寶亭﹑壽光念佛社等。本來是由以上十五個社團負責接待我們的﹔後來在佛教大學執教的陳明德居士﹐把訊息傳到兩個佛教大學﹐便發動兩校師生五百比丘要到機場歡迎本團﹔而陳慕禪老居士和泰國政府宗教廳聯絡的結果﹐他們也要爭作東道主﹐並且鄭重地發出了邀請書﹐聯合兩佛大和佛教總會來歡迎本團﹔並要本團駐錫在前僧皇的大理石寺中的貴賓室﹐但為了素食的方便﹐食住仍由華僑佛社負責。而交通和迎送參觀等由泰政府負責。成為中泰兩方聯合接待做東道主。宗教廳每天派兩輛轎車供給本團使用。並派了兩位官員作嚮導﹐兩位警察維持我們所住的----中華社附近的秩序和交通。真是相當禮遇和隆重﹑週到。
由於泰國政府的出面接待﹐是史無前例的﹐這給我華僑同胞和教友﹐無異是注射了一支興奮劑﹗僑胞和教友莫不感覺光榮。我們住在中華社期間﹐這十五個僑佛社團也每天輪流派人來處理有關本團的一切雜務﹐招待得無微不至﹔法師們因過午不食﹐一日二餐﹔居士則依照他們的習慣竟一日四餐。
我們在曼谷﹐先拜訪四位僧王﹐參觀兩佛教大學和一僧伽醫院﹐還由副宗教廳長乃賓上校等陪同下﹐至越色局拜藹了九十高齡的僧皇﹐他老人家慈祥的法相﹐經常露出和藹可親的笑容﹐不由得令人肅然起敬﹗本團呈送一個古銅香爐﹐僧皇也賜贈僧袋及佛典﹐互相問好致敬後﹐他老人家在強調南北傳佛教同一家時﹐更透露出一件輕鬆的信訊﹐他說他本來也是中國人﹐他的祖父是從潮州來的﹐他原姓蔡﹐為了證實﹐他還用潮州語說了幾句家鄉話﹐引得賓主哄堂而笑。本來中泰兩國民族﹐從歷史淵源上看關係密切﹐彼此形同兄弟之邦﹔在清乾隆年間暹羅一度為緬甸所滅﹐有華僑鄭昭起而光復﹐後即為鄭皇。我國旅居泰國的華僑﹐多有數百年的歷史﹐僑胞現約有三百五十萬人之多﹐而在泰國人中﹐很多混有我中華民族的血統﹐鄭皇便是一個例子。
泰國的出家比丘是至高無上的﹐他們為全民所尊敬﹐上自泰皇﹐下至平民﹐見了比丘都要合掌或膜拜﹐而比丘不必還禮﹐即使對方是國王也一樣。或者比丘正坐著﹐也不必站起來答禮﹐更不必舉手合掌。因為比丘戒上明文規定『沙門不拜王侯』如果還了禮﹐這就表示不願意接受對方的禮敬。不但使對方不歡喜﹐還以為你這比丘不懂戒律呢﹗舉個例來說﹕在本團訪泰前一個月泰皇訪華時﹐因泰國是一個佛教的國家﹐為了敦睦邦交﹐我佛教高僧群曾赴松山機場﹐排在政府首要之前表示歡迎﹔泰皇偕后一下飛機見到十幾位高僧也在場歡迎﹐連忙脫帽合掌行禮。我高僧群在習慣上很自然地向泰皇伉儷問訊還禮。當新聞媒體把這些鏡頭傳到泰國後﹐引起了全國譁然﹐他們認為中國和尚不明僧戒﹐而拒收泰皇偕后的禮敬。這次我團抵泰後﹐新聞媒體迫不及待的提出『沙門不拜王侯』的問題來質問我們。幸好經我們婉詞敘述﹕並非不懂僧律﹐也不是拒收禮敬﹐而是隨順我國『來而不往非禮也』的習俗﹐還禮才是對泰皇偕后的一種禮敬。記者們聽後始告釋然。關於這個問題﹐陳慕禪居士在我們出發前給筆者的信中﹐一再強調更要我轉告各位法師﹐其實法師們早已胸有成竹﹐到了泰國﹐任何人問訊或頂禮﹐都不再舉掌答禮﹐法師們一律黃海青黃袈裟﹐連內衣褲襪全是黃色﹐一切都合乎泰國僧制﹐以免引起誤會。
本團此行﹐最大的收穫是蒙泰皇接見和賜宴﹔事前宗教廳長乃賓打電話給陳慕禪居士說﹐他接到宮務處秘書轉達皇上陛下的諭旨﹐定於七月三日上午十時四十五分﹐在集叻拉宮賜見中華民國佛教訪問團團長白聖法師﹑團員賢頓﹑星雲﹑淨心等法師和朱斐居士﹐並御賜午齋供養。是日筆者一看日曆﹐是農曆五月十三日﹐正巧是我的生日。劉梅生居士也在前一天晚上從岷尼拉姍姍來遲﹐終算也趕上這具有歷史性的接見。好幾位老華僑說﹐他生長在泰國﹐活了幾十年﹐還是第一次聽說皇宮備素齋﹐要請我們中國的和尚﹐連同來的兩位居士也有份﹐確是很難得的一件喜事。七月三日我們一行六人﹐由宗教廳長﹑泰佛總會長以及慕老和十五個佛教社的社長陪同晉宮﹐泰皇準時接見本團及各社長﹐我們先把禮物由團長呈獻泰皇﹐禮物是國畫大師呂佛庭居士的“太魯閣”山水畫一幅﹐這是臺灣的名山﹐出自名家的手筆﹐巍然壯觀的氣魄﹐象徵著中泰兩國偉宏的遠景。另一件是一尊西藏古銅佛像。泰皇也送我團泰文藏經一部。泰皇親切地與我們談到他訪問臺灣時﹐見到農家所陳設的佛堂﹐給他很深的印象﹔他又說弘揚佛法是四眾弟子的責任﹐希望大家為佛法而努力﹗談話由慕禪老居士譯語。約三十分鐘後結束﹐由宗教廳長陪我們去宮廷餐室﹐參加午宴的四位法師坐一席﹐我和劉梅生居士另坐一席﹐由宗教廳長﹑陳慕老作陪﹐一共八人。聽說王宮內沒有辦過素席﹐還是托華僑佛友代辦的。
陳慕禪老居士﹐他是一位國醫師﹐他除了行醫治人身命外﹔還經常在中華社講經說法救人慧命。他還經常應泰國佛教總會及佛教大學﹑美國新聞處等各團體邀請﹐為泰國的緇素人士﹐演講大乘佛理﹐所以頗為中泰佛教人士所尊敬。他老人家可以說是溝通南北傳佛法的橋樑﹐在泰國佛教人士前弘揚大乘的﹐也只有慕老和陳明德居士兩人。這次本團訪泰﹐如不是這一老一少的兩位陳居士﹐事前擴大聯繫的範圍和安排歡迎場面的壯大等等﹐又怎能有這樣碩大的收穫呢﹗談起陳明德居士﹐青年英俊﹐智慧過人,幼年即有神童之稱。他任教於泰國皇冕佛教大學﹐又兼任泰國文化院心理文化委員﹑佛教青年會顧問。他擅長用泰語講演﹐辯才無礙﹔他常常在公園裏講佛法﹐慕名來聽講的﹐常超過一千人。他的口才能說能辯﹐能說的叫人哭﹐也能叫人笑。曾與陳慕禪居士合譯泰文金剛經﹐真是奇才﹗他從小就持素﹐也曾在泰寺短期出家。我曾問他短期出家時托不托缽﹖他說他回到自己家去托缽﹐因為家人可以為他準備素食。這次本團在曼谷活動中﹐凡對泰人的公開講演場合﹐皆由陳明德譯語。可惜老天嫉才﹐陳居士不到三十歲﹐就英年早逝﹐聞者無不為之痛惜也﹗
本團在泰期間﹐正式的公開講座﹐泰國方面有朱拉隆功和大皇冕兩個佛教大學﹐對學生的講演﹔還有佛教總會對泰信眾的講演﹐都由白聖團長主講。僑胞方面都在中華社講﹐四位法師和兩位居士輪流著各講一次﹐筆者的講題是『生死問題的研究』都請陳慕禪居士譯潮州語。每次聽眾滿座約計有五百人。我們又假中華社舉辦了一次『中泰佛學辯論座談會』出席的中方比丘除了本團四位法師外加上在泰留學的淨海法師一共五人。泰方比丘有般若難陀和朱拉隆功大學校長和副校長。居士方面除了本團的劉梅生和筆者外﹐尚有陳克文﹑陳慕禪﹑陳明德等﹐泰國方面則有好幾位研究唯識和三論的論師﹐還有一位坤攝女論師﹐據說都是著名的學者。起先大家談些大小乘的問題﹔星雲法師又談到各國佛教制度統一的問題﹐還有人談起唯識的問題﹐從下午七時一直談到將近十時﹐當將要散會的時候﹐筆者也提出一個問題﹕不論大小乘制度等等在佛法上說皆是枝葉問題﹐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是為了眾生的生死大事﹐但不知南傳佛教以何法了生死﹖我敘述要問的目的﹐是想請教南傳解決生死的方法﹐從何處著手﹖難陀比丘雖然強調這一問題的重要性﹐但因限於時間﹐不能詳談﹐祇簡單舉了破執一法來解答我的問題。破執固然能獲得解脫﹐但要如何去破除人我﹑法我的執著呢﹖這才是我要問的問題。
這次座談會﹐很可惜有一位深入大乘佛法的泰國高僧未能參加﹐慕老曾一再介紹這是一位道學俱優的大德﹐檳城竺摩法師也曾在他著的『南遊寄語』一書中﹐稱他為暹羅佛教一奇人。他很少到曼谷來﹐因此我在佛紀2500年來泰國時就沒有機緣拜見這位高僧。這次到泰國後慕老告訴我﹕已去信請他來曼谷﹐我就滿懷著興奮﹐不意他就在座談會前一小時很早就來到中華社﹐我從外面回來聽到這好消息﹐趕快上樓﹐換去汗濕的衣服再下樓時﹐他已經回去了。原來他因事不能參加座談﹐我很懊惱﹗只怪自己福薄﹐連一面的機緣都錯過了。我告訴慕老後﹐他連連安慰我說不妨不妨﹗明天一早就陪你去拜訪他﹐我這才如撥雲見月一般見到了光明。
第二天清早慕老就來邀我﹐我又約了劉梅生也同去﹐專程拜訪這位南傳佛教中的大乘學者------佛使比丘。我們三人來到泰佛總會﹐稍等了幾分鐘﹐他老人家就從樓上下來﹐禮座後就開門見山請教『如何了生死』的問題﹐請他開示。他老很慈祥地講了一段十二因緣的連鎖關係﹐謂從斷“愛”處入手﹐便較易解脫生死。真是一段簡明而寶貴的開示。
佛使比丘在我訪問當時﹐看上去是將近六十的一位高僧。稍帶黑黝的膚色﹐結實而健康的體格﹐沒有一點俗氣﹐人家之所以稱其為奇人者﹐除了大乘思想的奇特外﹐他與一般泰僧的生活方式也不同﹐他住在泰國山林間沒人敢住的一間破落的古剎裏﹐因為那裏不但多野獸毒蛇﹐還常鬧鬼﹐他卻不怕﹐安然住在那裏已好多年﹐許是被他老人家修持的功力所克服。他對身外之財物等也頗能捨﹐他研究大乘佛法﹐大部分是從英文典籍中得來﹐因為他不懂中文。他還把六祖壇經﹑傳心法要等譯成泰文﹐慕老和明德兩人﹐曾為他對照中文本予以校正。
在南傳佛國 Thailand 要推動大乘佛法﹐本非易事﹐因此他最初提倡大乘時﹐被視為異端邪說﹔但當他每一次到曼谷講一次法﹐聽眾輒逾千人﹐說法數小時毫無倦容﹐法緣之盛﹐在泰國任何大德也沒有他那樣殊勝﹗今日泰國佛教已不再有『大乘非佛說』之議論者﹐佛使比丘之功也。此外老少兩陳(慕老與明德)也是推動大乘的有力者﹐還有演培大法師的幾次蒞泰到兩所佛大講學﹐影響力也非小。可惜人事無常﹐以上這幾位緇素大德俱已往生佛國﹐筆者也邁入老齡﹐不知今日泰國﹐是否還有人倡導大乘﹖
我國駐泰大使杭立武先生﹐確是一位了不起的外交人才﹔他是一個基督徒﹐又不是外交官出身﹐怎麼會被派到佛教國家去做大使﹐或有人以為不恰當。但見過杭大使的人﹐就不會這麼想。我第一次訪泰時﹐他剛上任不久﹐聽華僑們說﹐杭大使在晉見泰皇遞呈國書之前﹑就先去藹見泰國僧皇﹐並且還行了佛教的大禮向僧皇跪拜。泰國佛教出家僧團中最高領袖﹐就是僧皇﹔他下面設有僧務院﹐院內還有四個僧王﹐分掌出家人的戒律和一切事務。杭大使見過僧皇的消息經媒體報導後﹐不但驚動了當地的外交界﹐也譽滿了我華僑界﹔像他這種風度﹐怎麼不使外交成功呢﹗杭大使的外表看起來有點像學者斯文的模樣﹐不似一般外交家那樣活潑﹐口齒也並不怎麼伶俐﹐但是穩健又大方的風度﹐使人一見就有好感。他雖是基督徒﹐心量卻並不狹窄﹐他尊重佛教﹐舉一個例子說﹕他設素席供養中泰法師比丘﹐都親自侍立在旁端菜。這是按照泰國佛教規矩﹐一定要施主親手一一捧呈給應供的法師接受。如果主人不敬﹐客人比丘就不可動筷進食﹐杭大使都一一照著規矩﹐態度也非常虔敬地做到了。而且一直站著等出家人吃罷飯菜後﹐才能離開。然後再陪我們居士開始用餐(泰國規矩僧俗不可同席。我們這次能赴印度朝聖﹐也完全是杭大使的協助﹐中印無邦交﹐在國內無法辦簽證﹐到泰國後因杭大使與印度駐泰大使私誼甚篤﹐就憑這一點因緣﹐印度大使為我們打了好幾次電報回國請示聯絡﹐最後經兼外交部長的尼赫魯總理親自批准﹐才給我們一週的簽證。杭大使對我僑胞﹐無不盡量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所以新建的大使館﹐據說僑胞們也紛紛自動出資捐獻不少呢。
我們在民國五十二年1963六月二十六日﹐踏上空中的旅途﹐首站來到泰國的首都-----曼谷的廊曼機場﹑因為泰國是佛教國家﹐如果飛機上的乘客是出家的僧伽﹐為了對三寶的尊重﹐應禮讓僧眾先行下機﹐我們叨光首先魚貫而下飛機。筆者這一次是舊地重遊﹐一下飛機﹐見到的歡迎者好多是熟面孔﹐所不同的是機場上排列著三百多位黃衣比丘﹐是前所未見的﹐據說這種場面﹐泰國佛教界歡迎國際佛教友人﹐尚屬首次﹐真是空前之舉。據華僑告訴我們說﹕本來他們準備有五百比丘到機場歡迎的﹐因為機場離市區遠﹐一時租不到這麼多交通車﹐臨時減少了二百人。而這麼多比丘都是佛教大學的學僧。同時法宗派和大宗派的僧王﹐華僧尊長﹑越南高僧﹐泰國宗教廳廳長等都親自來歡迎我們。這種空前熱烈的場面﹐我們有點意外﹐更覺得受寵若驚﹗此外﹑我駐泰大使杭立武先生率領著大使館官員及十五個華僑佛教社社長和代表等都在場歡迎。下機後由僧王陪同本團團長率領著我們通過三百比丘的隊伍﹐像檢閱式的巡禮後﹐我們即登上專車到貴賓室﹐接受中泰兩國佛教界的獻花禮﹐我們四位法師都依照泰僧戒律不著香花蔓﹐所以只接受而不套掛在頸上﹐居士因劉梅生還在菲島遲遲未到﹐名單上還有許君武因事不及參加﹐只有筆者一人﹐他們把三圈花串﹐都套在我脖子上要我代為接受﹐我頸項上掛滿了花﹐幾乎遮了我的視線﹐幸虧我沒有花粉過敏。
本團此行首訪泰國﹐是由筆者與中華佛學研究社聯絡的﹐該社社長陳克文居士﹑監事長陳慕禪居士﹑總幹事楊乘光聽說本團要去訪問﹐立刻邀集十五個華僑佛社負責人商議﹐並組成一“歡迎中華民國佛教訪問團籌備委員會”並分配職務如後﹕主任委員----中華佛學研究社﹑財政--大光佛教社﹑文書----義和念佛敬德社﹑總務----蓮華佛教社﹑稽核----龍華佛教社﹑其餘十個佛社為委員如﹕光華﹑明蓮﹑保宮亭﹑萬金福壽壇﹑蓮邦念佛﹑普覺﹑淨復﹑萬華﹑瑤寶亭﹑壽光念佛社等。本來是由以上十五個社團負責接待我們的﹔後來在佛教大學執教的陳明德居士﹐把訊息傳到兩個佛教大學﹐便發動兩校師生五百比丘要到機場歡迎本團﹔而陳慕禪老居士和泰國政府宗教廳聯絡的結果﹐他們也要爭作東道主﹐並且鄭重地發出了邀請書﹐聯合兩佛大和佛教總會來歡迎本團﹔並要本團駐錫在前僧皇的大理石寺中的貴賓室﹐但為了素食的方便﹐食住仍由華僑佛社負責。而交通和迎送參觀等由泰政府負責。成為中泰兩方聯合接待做東道主。宗教廳每天派兩輛轎車供給本團使用。並派了兩位官員作嚮導﹐兩位警察維持我們所住的----中華社附近的秩序和交通。真是相當禮遇和隆重﹑週到。
由於泰國政府的出面接待﹐是史無前例的﹐這給我華僑同胞和教友﹐無異是注射了一支興奮劑﹗僑胞和教友莫不感覺光榮。我們住在中華社期間﹐這十五個僑佛社團也每天輪流派人來處理有關本團的一切雜務﹐招待得無微不至﹔法師們因過午不食﹐一日二餐﹔居士則依照他們的習慣竟一日四餐。
我們在曼谷﹐先拜訪四位僧王﹐參觀兩佛教大學和一僧伽醫院﹐還由副宗教廳長乃賓上校等陪同下﹐至越色局拜藹了九十高齡的僧皇﹐他老人家慈祥的法相﹐經常露出和藹可親的笑容﹐不由得令人肅然起敬﹗本團呈送一個古銅香爐﹐僧皇也賜贈僧袋及佛典﹐互相問好致敬後﹐他老人家在強調南北傳佛教同一家時﹐更透露出一件輕鬆的信訊﹐他說他本來也是中國人﹐他的祖父是從潮州來的﹐他原姓蔡﹐為了證實﹐他還用潮州語說了幾句家鄉話﹐引得賓主哄堂而笑。本來中泰兩國民族﹐從歷史淵源上看關係密切﹐彼此形同兄弟之邦﹔在清乾隆年間暹羅一度為緬甸所滅﹐有華僑鄭昭起而光復﹐後即為鄭皇。我國旅居泰國的華僑﹐多有數百年的歷史﹐僑胞現約有三百五十萬人之多﹐而在泰國人中﹐很多混有我中華民族的血統﹐鄭皇便是一個例子。
泰國的出家比丘是至高無上的﹐他們為全民所尊敬﹐上自泰皇﹐下至平民﹐見了比丘都要合掌或膜拜﹐而比丘不必還禮﹐即使對方是國王也一樣。或者比丘正坐著﹐也不必站起來答禮﹐更不必舉手合掌。因為比丘戒上明文規定『沙門不拜王侯』如果還了禮﹐這就表示不願意接受對方的禮敬。不但使對方不歡喜﹐還以為你這比丘不懂戒律呢﹗舉個例來說﹕在本團訪泰前一個月泰皇訪華時﹐因泰國是一個佛教的國家﹐為了敦睦邦交﹐我佛教高僧群曾赴松山機場﹐排在政府首要之前表示歡迎﹔泰皇偕后一下飛機見到十幾位高僧也在場歡迎﹐連忙脫帽合掌行禮。我高僧群在習慣上很自然地向泰皇伉儷問訊還禮。當新聞媒體把這些鏡頭傳到泰國後﹐引起了全國譁然﹐他們認為中國和尚不明僧戒﹐而拒收泰皇偕后的禮敬。這次我團抵泰後﹐新聞媒體迫不及待的提出『沙門不拜王侯』的問題來質問我們。幸好經我們婉詞敘述﹕並非不懂僧律﹐也不是拒收禮敬﹐而是隨順我國『來而不往非禮也』的習俗﹐還禮才是對泰皇偕后的一種禮敬。記者們聽後始告釋然。關於這個問題﹐陳慕禪居士在我們出發前給筆者的信中﹐一再強調更要我轉告各位法師﹐其實法師們早已胸有成竹﹐到了泰國﹐任何人問訊或頂禮﹐都不再舉掌答禮﹐法師們一律黃海青黃袈裟﹐連內衣褲襪全是黃色﹐一切都合乎泰國僧制﹐以免引起誤會。
本團此行﹐最大的收穫是蒙泰皇接見和賜宴﹔事前宗教廳長乃賓打電話給陳慕禪居士說﹐他接到宮務處秘書轉達皇上陛下的諭旨﹐定於七月三日上午十時四十五分﹐在集叻拉宮賜見中華民國佛教訪問團團長白聖法師﹑團員賢頓﹑星雲﹑淨心等法師和朱斐居士﹐並御賜午齋供養。是日筆者一看日曆﹐是農曆五月十三日﹐正巧是我的生日。劉梅生居士也在前一天晚上從岷尼拉姍姍來遲﹐終算也趕上這具有歷史性的接見。好幾位老華僑說﹐他生長在泰國﹐活了幾十年﹐還是第一次聽說皇宮備素齋﹐要請我們中國的和尚﹐連同來的兩位居士也有份﹐確是很難得的一件喜事。七月三日我們一行六人﹐由宗教廳長﹑泰佛總會長以及慕老和十五個佛教社的社長陪同晉宮﹐泰皇準時接見本團及各社長﹐我們先把禮物由團長呈獻泰皇﹐禮物是國畫大師呂佛庭居士的“太魯閣”山水畫一幅﹐這是臺灣的名山﹐出自名家的手筆﹐巍然壯觀的氣魄﹐象徵著中泰兩國偉宏的遠景。另一件是一尊西藏古銅佛像。泰皇也送我團泰文藏經一部。泰皇親切地與我們談到他訪問臺灣時﹐見到農家所陳設的佛堂﹐給他很深的印象﹔他又說弘揚佛法是四眾弟子的責任﹐希望大家為佛法而努力﹗談話由慕禪老居士譯語。約三十分鐘後結束﹐由宗教廳長陪我們去宮廷餐室﹐參加午宴的四位法師坐一席﹐我和劉梅生居士另坐一席﹐由宗教廳長﹑陳慕老作陪﹐一共八人。聽說王宮內沒有辦過素席﹐還是托華僑佛友代辦的。
陳慕禪老居士﹐他是一位國醫師﹐他除了行醫治人身命外﹔還經常在中華社講經說法救人慧命。他還經常應泰國佛教總會及佛教大學﹑美國新聞處等各團體邀請﹐為泰國的緇素人士﹐演講大乘佛理﹐所以頗為中泰佛教人士所尊敬。他老人家可以說是溝通南北傳佛法的橋樑﹐在泰國佛教人士前弘揚大乘的﹐也只有慕老和陳明德居士兩人。這次本團訪泰﹐如不是這一老一少的兩位陳居士﹐事前擴大聯繫的範圍和安排歡迎場面的壯大等等﹐又怎能有這樣碩大的收穫呢﹗談起陳明德居士﹐青年英俊﹐智慧過人,幼年即有神童之稱。他任教於泰國皇冕佛教大學﹐又兼任泰國文化院心理文化委員﹑佛教青年會顧問。他擅長用泰語講演﹐辯才無礙﹔他常常在公園裏講佛法﹐慕名來聽講的﹐常超過一千人。他的口才能說能辯﹐能說的叫人哭﹐也能叫人笑。曾與陳慕禪居士合譯泰文金剛經﹐真是奇才﹗他從小就持素﹐也曾在泰寺短期出家。我曾問他短期出家時托不托缽﹖他說他回到自己家去托缽﹐因為家人可以為他準備素食。這次本團在曼谷活動中﹐凡對泰人的公開講演場合﹐皆由陳明德譯語。可惜老天嫉才﹐陳居士不到三十歲﹐就英年早逝﹐聞者無不為之痛惜也﹗
本團在泰期間﹐正式的公開講座﹐泰國方面有朱拉隆功和大皇冕兩個佛教大學﹐對學生的講演﹔還有佛教總會對泰信眾的講演﹐都由白聖團長主講。僑胞方面都在中華社講﹐四位法師和兩位居士輪流著各講一次﹐筆者的講題是『生死問題的研究』都請陳慕禪居士譯潮州語。每次聽眾滿座約計有五百人。我們又假中華社舉辦了一次『中泰佛學辯論座談會』出席的中方比丘除了本團四位法師外加上在泰留學的淨海法師一共五人。泰方比丘有般若難陀和朱拉隆功大學校長和副校長。居士方面除了本團的劉梅生和筆者外﹐尚有陳克文﹑陳慕禪﹑陳明德等﹐泰國方面則有好幾位研究唯識和三論的論師﹐還有一位坤攝女論師﹐據說都是著名的學者。起先大家談些大小乘的問題﹔星雲法師又談到各國佛教制度統一的問題﹐還有人談起唯識的問題﹐從下午七時一直談到將近十時﹐當將要散會的時候﹐筆者也提出一個問題﹕不論大小乘制度等等在佛法上說皆是枝葉問題﹐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是為了眾生的生死大事﹐但不知南傳佛教以何法了生死﹖我敘述要問的目的﹐是想請教南傳解決生死的方法﹐從何處著手﹖難陀比丘雖然強調這一問題的重要性﹐但因限於時間﹐不能詳談﹐祇簡單舉了破執一法來解答我的問題。破執固然能獲得解脫﹐但要如何去破除人我﹑法我的執著呢﹖這才是我要問的問題。
這次座談會﹐很可惜有一位深入大乘佛法的泰國高僧未能參加﹐慕老曾一再介紹這是一位道學俱優的大德﹐檳城竺摩法師也曾在他著的『南遊寄語』一書中﹐稱他為暹羅佛教一奇人。他很少到曼谷來﹐因此我在佛紀2500年來泰國時就沒有機緣拜見這位高僧。這次到泰國後慕老告訴我﹕已去信請他來曼谷﹐我就滿懷著興奮﹐不意他就在座談會前一小時很早就來到中華社﹐我從外面回來聽到這好消息﹐趕快上樓﹐換去汗濕的衣服再下樓時﹐他已經回去了。原來他因事不能參加座談﹐我很懊惱﹗只怪自己福薄﹐連一面的機緣都錯過了。我告訴慕老後﹐他連連安慰我說不妨不妨﹗明天一早就陪你去拜訪他﹐我這才如撥雲見月一般見到了光明。
第二天清早慕老就來邀我﹐我又約了劉梅生也同去﹐專程拜訪這位南傳佛教中的大乘學者------佛使比丘。我們三人來到泰佛總會﹐稍等了幾分鐘﹐他老人家就從樓上下來﹐禮座後就開門見山請教『如何了生死』的問題﹐請他開示。他老很慈祥地講了一段十二因緣的連鎖關係﹐謂從斷“愛”處入手﹐便較易解脫生死。真是一段簡明而寶貴的開示。
佛使比丘在我訪問當時﹐看上去是將近六十的一位高僧。稍帶黑黝的膚色﹐結實而健康的體格﹐沒有一點俗氣﹐人家之所以稱其為奇人者﹐除了大乘思想的奇特外﹐他與一般泰僧的生活方式也不同﹐他住在泰國山林間沒人敢住的一間破落的古剎裏﹐因為那裏不但多野獸毒蛇﹐還常鬧鬼﹐他卻不怕﹐安然住在那裏已好多年﹐許是被他老人家修持的功力所克服。他對身外之財物等也頗能捨﹐他研究大乘佛法﹐大部分是從英文典籍中得來﹐因為他不懂中文。他還把六祖壇經﹑傳心法要等譯成泰文﹐慕老和明德兩人﹐曾為他對照中文本予以校正。
在南傳佛國 Thailand 要推動大乘佛法﹐本非易事﹐因此他最初提倡大乘時﹐被視為異端邪說﹔但當他每一次到曼谷講一次法﹐聽眾輒逾千人﹐說法數小時毫無倦容﹐法緣之盛﹐在泰國任何大德也沒有他那樣殊勝﹗今日泰國佛教已不再有『大乘非佛說』之議論者﹐佛使比丘之功也。此外老少兩陳(慕老與明德)也是推動大乘的有力者﹐還有演培大法師的幾次蒞泰到兩所佛大講學﹐影響力也非小。可惜人事無常﹐以上這幾位緇素大德俱已往生佛國﹐筆者也邁入老齡﹐不知今日泰國﹐是否還有人倡導大乘﹖
我國駐泰大使杭立武先生﹐確是一位了不起的外交人才﹔他是一個基督徒﹐又不是外交官出身﹐怎麼會被派到佛教國家去做大使﹐或有人以為不恰當。但見過杭大使的人﹐就不會這麼想。我第一次訪泰時﹐他剛上任不久﹐聽華僑們說﹐杭大使在晉見泰皇遞呈國書之前﹑就先去藹見泰國僧皇﹐並且還行了佛教的大禮向僧皇跪拜。泰國佛教出家僧團中最高領袖﹐就是僧皇﹔他下面設有僧務院﹐院內還有四個僧王﹐分掌出家人的戒律和一切事務。杭大使見過僧皇的消息經媒體報導後﹐不但驚動了當地的外交界﹐也譽滿了我華僑界﹔像他這種風度﹐怎麼不使外交成功呢﹗杭大使的外表看起來有點像學者斯文的模樣﹐不似一般外交家那樣活潑﹐口齒也並不怎麼伶俐﹐但是穩健又大方的風度﹐使人一見就有好感。他雖是基督徒﹐心量卻並不狹窄﹐他尊重佛教﹐舉一個例子說﹕他設素席供養中泰法師比丘﹐都親自侍立在旁端菜。這是按照泰國佛教規矩﹐一定要施主親手一一捧呈給應供的法師接受。如果主人不敬﹐客人比丘就不可動筷進食﹐杭大使都一一照著規矩﹐態度也非常虔敬地做到了。而且一直站著等出家人吃罷飯菜後﹐才能離開。然後再陪我們居士開始用餐(泰國規矩僧俗不可同席。我們這次能赴印度朝聖﹐也完全是杭大使的協助﹐中印無邦交﹐在國內無法辦簽證﹐到泰國後因杭大使與印度駐泰大使私誼甚篤﹐就憑這一點因緣﹐印度大使為我們打了好幾次電報回國請示聯絡﹐最後經兼外交部長的尼赫魯總理親自批准﹐才給我們一週的簽證。杭大使對我僑胞﹐無不盡量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所以新建的大使館﹐據說僑胞們也紛紛自動出資捐獻不少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